如果美國股市真的崩盤,那將是一場“被預測最多的金融災難”。
從華爾街銀行高管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,幾乎所有人都在警告:美國科技股的估值已高得離譜。
央行官員們為可能的金融動盪做準備,而那些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因做空次貸而聲名鵲起的投資者,如今又重新登場,準備迎接另一個“大空頭(Big Short)”。
![]()
每當市場出現輕微震盪——比如最近納斯達克指數的一周小幅下跌——市場便陷入猜測:這是否是泡沫破裂的前兆?
![]()
(截圖自經濟學人)
高空中的市場:AI狂潮的金融邏輯
過去一年,人工智慧(AI)成為市場狂熱的核心。從英偉達(NVIDIA)到超微電腦(Super Micro Computer),從微軟到穀歌,AI概念推動了美國股市的歷史性上漲,令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接連刷新紀錄。
但風險在積聚。分析人士指出,如今的市場情緒類似1999年的互聯網泡沫頂峰——投資者並非基於盈利能力,而是基於“潛力”與“故事”定價。
AI企業的市值飆升速度,早已超出其盈利增長。一些核心科技股的市盈率(P/E)超過60倍,甚至超過當年蘋果、微軟在疫情後高峰期的水準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AI投資已滲透進廣泛的金融資產——從企業債到指數基金、再到私募和主權財富基金。這意味著,一旦AI泡沫破裂,衝擊將不僅限於股市,而是蔓延至整個金融系統。
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深知風險。在高債務、高利率、高估值並存的環境下,央行幾乎沒有“安全的退路”。一方面,通脹尚未完全受控,限制了進一步寬鬆的空間;另一方面,若利率維持過高太久,資產價格的重定價風險將被放大。
正如《經濟學人》指出的那樣,這一輪泡沫“更像是一場被寬鬆流動性和科技敘事共同驅動的幻覺”。
AI被視為生產力革命的開端——這使得市場相信估值可被“重新定義”。然而,歷史經驗表明,當創新故事被資本過度放大時,崩盤往往並非源自基本面惡化,而是來自信心斷裂。
AI泡沫若破裂,會發生什麼?
若AI泡沫破裂,市場可能引發一種“非典型衰退”(Unusual Recession)。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衰退——消費與就業可能保持相對穩定,但資本市場與投資領域將遭受重擊。
分析人士稱,這種衰退的特徵包括:
投資驟減:企業削減AI相關支出,雲計算與半導體需求驟降;
財富效應反轉:家庭資產縮水導致消費心理受挫;
流動性緊縮:投資者拋售資產回避風險,信貸環境收緊;
避險情緒升溫:美元、黃金與國債價格齊漲。
這類衰退可能不會立即推高失業率,卻會對創新投資、風險資本與科技出口形成長遠打擊。
由於AI概念的全球化傳播,泡沫破裂的影響將遠超美國本土。亞洲和歐洲的晶片製造商、數據中心運營商以及AI初創企業,都將感受到資本撤離的衝擊。
與此同時,新興市場將承受雙重壓力:美元走強、資金外流,以及對出口科技產品的需求驟降。
分析師指出,這可能形成一種“逆全球化版的外溢危機”——資本回流美國,導致其他經濟體陷入增長困境。
歷史的鏡像:泡沫並非終結,而是過渡
然而,正如19世紀鐵路泡沫、20世紀互聯網泡沫所證明的那樣,泡沫破裂並不代表技術的失敗。相反,它往往標誌著資本從狂熱階段過渡到應用階段。
AI的長期影響仍將深遠——只是在短期內,市場可能需要經歷一次“理性清洗”。
正如文章最後所寫:“如果AI泡沫破裂,全球可能迎來一場由市場引發的‘經濟衰退’——不是因為生產或就業崩塌,而是因為金融體系本身過於依賴信心與故事。”
這或許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最大悖論——經濟越來越依賴市場,而市場卻越來越容易被敘事左右。